钟吉锋:披荆斩棘战贫困
红网时刻张家界7月24日讯(文/全媒体记者 陈洁 何邵群 图/全媒体记者 庹兴亮)沙塔坪乡是张家界市桑植县内半县的商贸重镇,有全县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,还是“花生油茶之乡”。2018年11月,钟吉锋带着他的初心和使命奔赴沙塔坪乡党委书记岗位。他大胆尝试、勇于探索,一路披荆斩棘,在脱贫攻坚路上,带领沙塔坪乡干群打了个“翻身仗”,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担当作为干部、全市综治工作先进个人、全县脱贫攻坚和重要事项工作先进个人。
初到沙塔坪乡,基层队伍涣散,基础设施落后,产业发展缓慢……问题堆积,头绪纷繁,无从着手。如何才能带动沙塔坪乡摆脱贫困?如何树立乡政府为民办事形象?如何将工作逐一开展?要想火车开得快,还需车头带。经过深入思考,钟吉锋决定从抓队伍和基层阵地建设着手。他坚信,夯实了基层组织,形成了强有力的战斗堡垒,党员处处能带头,干部心里有归属,就一定能带动全乡群众一起摆脱贫困。
说干就干,钟吉锋一边召集全乡老党员、年轻党员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深入推进“就近联、身边带”党员先锋行动;一边积极向上级汇报基层阵地所处环境,找项目、找资金,将原有“屋外下大雨、屋内下小雨”的办公楼进行改造。“尽可能提高干部待遇问题,早上出门,晚上报账,激发干部热情度,保证干部半夜回家都有热饭吃。”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,还是脱贫攻坚前沿,钟吉锋始终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及乡村两级干部攻坚克难。有付出就有回报,该乡党建工作从全县倒数跃居全县第二,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县先进行列,绩效考核从往年的全县倒数冲入全县一档。
采访路上弯弯绕绕,钟吉锋的性子却直爽随性,对于自己和沙塔坪乡的故事,总有说不完的话题。“最近生活怎么样?上次送的衣柜还好用吧?”走进特困分散户向贤汉家中,钟吉锋看到了衣柜里的衣服整齐叠放、冰箱里储存着新鲜猪肉,脸上乐开了花。“谢谢政府照顾,生活好了,东西都有了。”62岁的特困分散供养户向贤汉满脸笑容,他是乡政府举办“关爱特困,我们在行动”的直接受益者。
2019年,为持续深入落实保障兜底政策,沙塔坪乡机关全体党员和各村两委成员开展了“关爱特困,我们在行动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,对全乡72户特困供养户和33户兜底户吃穿住行等进行摸底调查,对各家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进行登记,给本乡42户特困供养和兜底户送去床、桌、椅、烧水壶、棉被等生活所需用品160余件。乡村干部走家入户,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打扫卫生,帮助困难家庭改善环境卫生,确保特困人员住得好、吃得好、穿得好、过得好,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,干部想干事、能干事,心气越来越足。
“我负责4个组,一个老村,看山的同时做好卫生检查。”51岁的尚道林主管护林护路,日常除了生产,打点零工,还能依靠护林护路带来收入。为了巩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成果,管好、用好、维护好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,沙塔坪乡探索出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措施,通过村民自治、社会参与,建立起激励有效、约束有力的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长效机制,做到了村内事村民管、村民干。此项措施赢得群众一致称赞。
“一起搭档共事两年多了,他这个人干事认真,负责肯干,有思路,能力强,舍小家为大家。”沙塔坪乡副乡长胡为贵说。
抓产业是提高脱贫攻坚内生动力,钟吉锋迅速下村摸家底、探路子,依托地理和自然优势,提出“一圈两片三基地(即白茶产业圈,优质稻示范片、小籽花生示范片、莓茶基地、油茶基地、绞股蓝基地)”产业发展思路,做实传统产业,创新发展新型产业。
谈及种小籽花生效益不高,为何还要继续种植的问题,钟吉锋认为,沙塔坪具有“花生之乡”的美称,老牌子不能丢,必须要保住这块金字招牌。凭借着曾经在农业局从事土壤检测工作的经验,钟吉锋深知沙塔坪乡属板页岩风化土壤,含硒、锌等微量元素较多,种出来的花生很受市场欢迎。为了扩大生产,沙塔坪乡通过政府提供种子、开办农民夜校讲技术的方式,鼓励老百姓种植小籽花生。乡里还通过集中示范的方式种植200亩,当年收获花生6万斤。
钟吉锋说,不仅要让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,还要让大家能真正看到效益。要见到产品的效益就要销售出去,要销售出去就要有产品优势、地域品牌。钟吉锋日思夜想,决定通过注册“珍硒沙塔坪”地域商标,提质产品包装等方式,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为解决销售难问题,钟吉锋带领干部一起奔赴市场,联系后盾单位和商会,发挥社会团体优势,先后与张家界梅尼股份有限公司、张家界犇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桑植县爱尚园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解决了农产品“谁来购、谁来销”的问题。同时,开展线上业务,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,实现农产品“上网”销售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走在沙塔坪乡,马路边一大片油茶基地涨势喜人。马路的另一边,绿色的秧苗随风摇曳,“这里是我们沙塔坪乡千亩富硒生态优质大米示范基地,平均亩产达50公斤以上。”钟吉锋指着成片的优质大米示范基地高兴地告诉记者。目前,该乡已发展白茶3759亩,莓茶基地612亩,优质稻基地1552亩,小花生500亩,绞股蓝200亩,油茶1.6万亩;全乡1103户3855贫困群众全部受益,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